【华创宏观·张瑜团队】一“碳”究竟——碳中和入门核心词典
根据《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及配套指引,本资料仅面向华创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对本资料进行任何形式的转发。若您不是华创证券客户中的金融机构专业投资者,请勿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资料中的信息。
本资料难以设置访问权限,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感谢您的理解与配合。
文/华创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张瑜
执业证号:S0360518090001
联系人:张瑜(微信 deany-zhang) 陆银波(微信 15210860866)
【碳中和系列报告】
2021/3/1:迈开碳中和的脚步:各省最新政策梳理
2021/3/4:碳中和对制造业投资影响初探——迈开碳中和的脚步系列2
前言:
本篇报告整理碳中和相关的核心词,以帮助投资者对相关概念、术语有更好的 理解。碳中和源于应对气候变暖需要,我们从气候相关问题开始,进而逐步过 渡到碳排放、能源消耗、低碳技术、绿色金融等,一共是 40 个小知识。
一、气候变化相关词汇
我们梳理的知识点包括:气候变化、《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协定书》、《巴黎协定》、气候雄心峰会、1.5℃温升目标/2℃温升目标、温度 过冲。其中值得关注的是《巴黎协定》:2015年12月,联合国通过《巴黎协定》,以应对2020年以后的全球气候变化。(注:2020年以前的约束由《京都议定书》予以规定)。《巴黎协定》要求把全球平均气温升幅控制在低于2℃之内(相比于工业革命前水平),并努力将气温升幅限制在工业化前水平以上 1.5℃之内。并且,为了达到气温升幅目标,《巴黎协定》要求缔约方尽快达 到温室气体排放峰值,并于本世纪下半叶实现碳中和。
二、碳排放相关词汇
我们梳理的知识点包括: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当量、温室气体、碳排放、碳足迹、碳预算总量、碳达峰、碳中和/净零排放/净零碳排放/气候中和、负排放/净负排放、汇/碳汇、固碳/碳固定、森林蓄积量。
值得关注的是碳达峰与碳中和。据WRI数据显示,俄罗斯、德国和法国等33个国家在2000年以前就已经达峰,其中英国于1991年达峰。20个国家于2001-2020 年间达峰,其中美国于2007年达峰。2030 年前,全球预计包括中国在内有57 个国家能达峰。从全球对碳中和的承诺时间看,132个国家中,瑞典、冰岛、芬兰等8个国家将于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英国、美国、日本、法国等121个国家将于2050年实现碳中和,中国、哈萨克斯坦和巴西等3个国家将于2060年实现碳中和。
三、能源相关词汇
我们梳理的知识点包括:能耗/能耗强度、高耗能行业、能源消费双控制度、 化石能源/非化石能源/新能源、一次能源/二次能源、可再生能源/不可再生能源。
值得关注的是能源消费双控制度:“十三五”时期,国家实施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要求到2020年单位GDP能耗比2015 年降低15%,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十四五期间,要求能耗强度下降13.5%。
四、低碳技术相关词汇
我们梳理的知识点包括:低碳技术、零碳电力、碳捕捉和储存技术、氢还原法、 二氧化碳移除/温室气体移除。低碳技术可分为3个类型:第一类是减碳技术,是指高能耗、高排放领域的节能减排技术,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 层气的勘探开发技术等。第二类是无碳技术,比如核能、太阳能、风能、生物 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第三类就是去碳技术,如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CCS)。
五、绿色金融相关词汇
我们梳理的知识点包括:低碳经济、绿色建筑、绿色金融、绿色债券、碳中 和债、绿色信贷、用能权/碳排放权、能源税/碳税、碳交易、碳定价。
值得关注的是碳价:据央行研究《推动我国碳金融市场加快发展》,尽管全球 碳价不断上涨,但仍低于实现《巴黎协定》目标所需的价格。截至2020年3月末,全球碳价近一半低于10美元/吨,仅不到5%的碳价与实现《巴黎协定》 的目标一致(目标:到2020年达到40-80美元/吨二氧化碳当量,2030年达到50-100 美元/吨二氧化碳当量)。
风险提示:碳中和进度超预期。
能源消费也称作能源消耗。据统计局,能源消费是指一定地域内,各行业和居民家庭所消费的原煤、原油、天然气、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一次能源,一次能源通过加工转换产生的洗煤、焦炭、煤气、电力、热力、成品油等二次能源和同时产生的其他产品;其他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其中水能、风能、太阳能、地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是指人们通过一定技术手段获得的,并作为商品能源使用的部分。
据国新办《中国的能源状况与政策》白皮书指出,1980—2006年,中国能源消费以年均5.6%的增长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9.8%的增长,且随着中国经济的较快发展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能源需求将不断增长。
据BP公布的数据显示,相比于其他国家,我国是能源消耗大国,2019年消耗了141.7艾焦一次能源,占世界一次能源消耗总量的24.3%。据中国能源统计,2018年,中国能源消耗以工业能源消耗为主,约为66%,较2010年下降了6.5个百分点,其次为生活能源消耗(12.8%)以及交通运输能源消耗(9.2%)。
从我国各省能耗情况看,山东耗能总量最高,2018年耗能约为4.1亿吨标准煤,占全国之比为8.6%,其次是广东(7.0%)、河北(6.8%)、江苏(6.7%)。宁夏单位GDP耗能最高,每亿元GDP 耗能1.916万吨标准煤。其次是青海(1.523)、新疆(1.450)、内蒙古(1.334)、山西(1.201)。北京单位GDP耗能最低,每亿元GDP耗能0.24万吨标准煤。
21、高耗能行业
据统计局关于工业统计的常见问题解答,高耗能行业是指生产过程中,所消耗的一次能源或二次能源比重比较高,能源成本在产值中占成分比较高的产业,也可称为消耗能源密集型的产业。高耗能行业包括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
数据显示,2018年,六大高耗能行业占能源消耗总量49.4%,较2010年下降了3.5个百分点。六大高耗能行业中,黑色冶炼和加工、化工和电热气水是最主要的能源消耗行业,占六大高耗能行业的63.1%。
22、能源消费双控制度
2015年10月,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行能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据定义,能源消费双控制度为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及能耗强度(单位GDP能耗)。
国家“十二五”规划在把单位GDP能耗降低作为约束性指标的同时,提出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的要求。“十三五”时期,国家实施能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明确要求到2020年单位GDP能耗比2015年降低15%,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国务院将全国“双控”目标分解到了各地区,对“双控”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注:十四五期间单位GDP能耗目标是下降13.5%)。
2021年全国能源工作会指出,“十三五”期间,我国积极推进能源供给革命,供给能力和质量大幅提升,能源自主保障能力始终保持在80%以上。同时,严格落实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其中,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年均增速控制在3%以内,以较低增速保障了经济健康发展和民生改善。
发改委发布了各个地区双控目标完成形势,2019年,超额完成目标的有北京、天津、上海、安徽、福建、河南、广东、重庆、四川、甘肃等10省市;完成目标的有河北、山西、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江西、山东、湖北、湖南、广西、海南、贵州、云南、陕西、青海、宁夏、新疆等18个省市;辽宁基本完成目标,内蒙古未完成目标(目标为“十三五”期间,单位GDP能耗下降14%,年均下降3%,能耗增量控制在3570万吨标准煤以内,能耗年均增速控制在3.5%以下;实际在2016-2018年,全区单位GDP能耗累计上升4.7%,能耗累计增量4318万吨标准煤,远远超出目标值)
23、化石能源/非化石能源/新能源
据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能源按照是否可再生分为可再生能源/不可再生能源、按照利用方式分为一次能源/二次能源、按照开发利用时期可分为常规能源/新能源、按照形成机理分为化石能源和非化石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这些能源是十几亿年才形成,像化石一样,所以称为化石能源。
据统计局,非化石能源指非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经长时间地质变化形成,只供一次性使用的能源类型外的能源,包括风能、太阳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可再生能源及核能等新能源(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生物能等也属于新能源)。《2019年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展望》指出,可再生能源在非化石能源中占比超过85%。
据新华网,“十三五”以来,我国非化石能源消费增量占到一次能源消费增量的40%,较“十二五”期间的增量占比上升了14个百分点,其中,2019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15.3%,提前完成十三五能源规划目标。
据中电联发布的《2019-2020年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2019年底全国电力延续绿色低碳发展态势,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8.4亿千瓦,比上年增长8.7%,占总装机容量的比重为41.9%,比上年底提高1.1个百分点(参见图表36);非化石能源发电量2.39万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0.4%,占全国发电量的比重为32.6%,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其中,水电、核电、并网风电和并网太阳能分别比上年增长5.7%、18.2%、10.9%和26.5%。
24、一次能源/二次能源
据统计局,一次能源是指自然界中以原有形式存在的、未经加工转换的能量资源,又称天然能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水能、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等,其中水能、核能和可再生能源属于非化石能源。2019年,全球一次能源消耗同比增长1.3%。对于中国来说,煤炭和石油是主要的一次能源来源,这两种能源消耗占比高达51%,且高出美国26个百分点。
二次能源指由一次能源加工转换而成的能源产品,如电力、煤气、蒸汽及各种石油制品等。二次能源和一次能源不同,它不是直接取自自然界,主要由一次能源加工转换以后得到,同时也包括由一种二次能源加工转换的另一种二次能源。
25、可再生能源/不可再生能源
据国际可再生能源协会,可再生能源为来自大自然的能源,是风能、水能、海洋能、潮汐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等能源总称,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会自动再生,是相对于会穷尽的不可再生能源的一种能源。可再生能源和非再生能源(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共同构成一次能源。
根据IEA《国际能源统计建议》,可再生能源/不可再生能源和一次能源/二次能源的范围互有交叉。例如煤炭、天然气和原油既是不可再生能源又是一次能源,而煤制品、石油产品则既为不可再生能源,又是二次能源。
据上海科技委,低碳经济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低碳经济最早是由英国提出的。2003年英国政府率先发表了政策白皮书《我们能源的未来———构建一个低碳社会》。这是英国决心以能源环境为首要目标,建设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的初步构想。澳大利亚在2008年发布了《减少碳排放计划》政策绿皮书,对减碳确立了明确的目标。2008年6月,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提出日本新的防止全球气候变暖的对策,即 “福田蓝图”。2007年7月,美国参议院提出了《低碳经济法案》。
任力于2009所发表的《低碳经济与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指出:低碳经济的特征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这种经济发展模式对中国经济带来巨大的挑战。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中国向低碳发展模式转变的一个长期制约因素,相比于美国,中国的能源结构一直呈现高碳结构,煤炭占中国整体能源供应的62%,而美国这一比例仅为13%。而且,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之中,高碳气体排放的大量增加难以避免。
32、绿色建筑
据住建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是在全寿命期内,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高效的使用空间,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质量建筑。据《气候保护在中国》,建筑领域应至少承担全部温室气体减排量的1/3,中国已经意识到建筑领域温室气体减排的巨大潜力。
我国自2006年形成绿色建筑认证体系——“中国绿色建筑三星认证”,并从2008年正式开展标识评价。“十二五”规划(2011-2015)中明确提出要提高建筑物能效,2013年的绿色建筑行动计划已经将改造目标具体化。据住建部统计,2016-2018年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连续三年新增超过3000个,分别为3256个、3692个以及3556个。
绿色建筑是我国绿色金融的重要支持领域之一。据新华网,中国人民银行于2015年12月发布的《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将绿色建筑包含进去;中国银监会2015年发布的《能效信贷指引》政策也将建筑节能纳入绿色信贷重点支持的范围;2016年1月,国家发改委发布的《绿色债券发行指引》更是明确将绿色建筑发展列为重点支持项目。在国外的绿色金融标准中,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也同属于支持范围内。
33、绿色金融
据《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
2015年9月,国务院制定印发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第四十五条首次明确提出要“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十三五”规划建议进一步推进绿色金融发展,“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推进清洁生产,发展环保产业,推进重点行业和重要领域绿色化改造。”
2020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指出,自2016年来,中国绿色金融政策框架不断完善、绿色金融产品不断丰富,截至2020年6月,中国绿色信贷余额已逾11万亿元人民币,位居世界第一;绿色债券存量规模约1.2万亿元人民币,位居世界第二。
34、绿色债券
据新华网,绿色债券是指将所得资金专门用于资助符合规定条件的绿色项目或为这些项目进行再融资的债券工具。
中国乃至全球的绿色债券均处于快速增长的阶段。据《2019年中国绿色债券市场研究报告》,2019年全年,中国共发行了3862亿元人民币(558亿美元)的绿色债券,占全球发行量的20%,较2015年高出520多亿美元。从绿色债券的投向看,所募集的资金主要投向交通(37%)和能源(28%),极少用于工业(<1%)。
35、碳中和债
据中国银行间交易商协会官网,碳中和债作为绿色债务融资工具的子品种,主要指募集资金专项用于具有碳减排效益的绿色项目的债务融资工具,相比绿色债券用途更为聚焦。
碳中和债募投项目需符合《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且聚焦于碳减排领域,主要包括:一是清洁能源类项目,包括光伏、风电及水电等项目;二是清洁交通类项目,主要为电气化的轨道交通类项目;三是低碳改造类项目,主要包括绿色建筑等项目。
据南方财经网报道,截至2021年3月1日,华能集团、国家能源集团、国家电投、华能天成租赁、深圳地铁、三峡集团和京投公司等12家企业注册的首批碳中和债成功发行,发行金额合计200亿元,平均融资利率在3.5%左右,且基本上用于绿色低碳项目建设。
36、绿色信贷
2007年7月30日,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三部门为了遏制高耗能高污染产业的盲目扩张,联合提出了一项信贷政策,即《关于落实环境保护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意见》规定,对不符合产业政策和环境违法的企业和项目进行信贷控制,各商业银行要将企业环保守法情况作为审批贷款的必备条件之一。
据绿色信贷统计制度,绿色信贷包括两部分:一是支持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等3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生产制造端的贷款;二是支持节能环保项目和服务的贷款(节能环保项目包含绿色农业开发项目,绿色林业开发项目,工业节能节水环保项目,自然保护、生态修复及灾害防控项目,资源循环利用项目,垃圾处理及污染防治项目,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项目,农村及城市水项目,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项目,绿色交通运输项目,节能环保服务项目,采用国际惯例或国际标准的境外项目等共12大项目类型)。
数据显示,2018年12月,国内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余额规模达9.7万亿,其中70%-80%的绿色信贷是用于支持节能环保项目和服务。据银监会,截至2020年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11.5万亿元,存量规模世界第一。用绿色信贷中节能环保项目和服务贷款余额折合成每年减排情况看,2017年6月末预计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当量4.91亿吨(相当于北京7万辆出租车停驶336年,或相当于三峡水电站发电8.4年形成的二氧化碳减排当量),
37、用能权/碳排放权
据中国政府网,用能权是指在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控制的前提下,用能单位经核发或交易取得、允许其使用或投入生产的综合能源消费量权益。用能权有偿使用,目的是通过市场化的手段,促进企业节能减排、转型升级,推动绿色发展。
据杨泽伟2011年所写《碳排放权:一种新的发展权》,碳排放权是指权利主体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由自然或者法律所赋予的向大气排放温室气体的权利气候环境资源使用权。
1997年《京都议定书》通过之后,工业化国家统一了温室气体排放限制,同意碳排放权可在不同国家间进行交易。欧盟也从2005年开始引进自主制定的碳排放权交易制度,以每个加盟国为单位向产业界广泛赋予气体排放指标,以促进区内企业之间的交易,并最终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38、能源税/碳税
能源税是政府在能源生产,分配或消耗环节中所征的税,能源税可以以多种形式存在,例如:原油井口使用费、汽油消费税,高峰时段的消费电费附加费以及碳税,OECD将能源税分为碳税、燃料消费税和电力消费税三种。能源税可以用于调节消费者和企业的行为,改变他们能源消耗和生产决策。能源税还可以通过管理能源使用总量,促进燃料和能源的节约。能源税还能使某些类型的燃料或能源使用优于其他类型。
碳税是针对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碳而征收的一种环境税。在44个OECD国家中,包括中国在内的所有国家均征收了燃料消费税,征收碳税的国家包括英国、法国、日本等29个国家,征收电力消费税的国家包括英国、法国、日本等30个国家。
碳税的征税目的是通过提高碳基燃料价格,增加汽油和电力的成本,使企业更加节能,使消费者转向使用清洁能源。从各国的碳税征收情况看,无论使道路交通部门还是非道路交通部门,碳税征税强度越高的国家,二氧化碳排放强度通常越低(二氧化碳排放量/GDP)。
39、碳交易
碳交易是《京都议定书》所确定的关于温室气体排放权(减排量)交易的制度,即采用市场机制促进全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具体包括清洁发展机制、联合履行以及排放交易。
1)清洁发展机制:发达国家和转型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清洁发展机制登记处转让减排单位的机制。发达国家和转型国家可以通过清洁发展机制获得“排放减量权证”,以降低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承诺的成本;发展中国家可以通过转让“排放减量权证”获益。
2)联合履行:发达国家和转型国家通过项目合作与发展中国家实施温室气体减排,投资国(发达国家和转型国家)减排成本较高,较难履行减排承诺;而东道国(发展中国家)减排成本低,通过项目合作,可从发达国家获得一定的资金或有益于环境的先进技术,从而促进本国的发展。
3)排放交易:发达国家和转型国家的国家登记处之间转让或取得包括“排放减量单位”、“排放减量权证”、“分配数量单位”、“清除单位”等减排单位核证。
据央行研究《推动我国碳金融市场加快发展》,《京都议定书》规定的三个机制均涉及不同国家和市场间的业务关系。不同市场在法律法规、配额分配方式、交易机制等方面存在差异。复杂的法律适用和地域管辖增加了市场主体的风险,跨国项目的审批认证存在较大障碍和较高成本。
据央行研究《推动我国碳金融市场加快发展》,“随着70多个国家和地区承诺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全球碳市场积极扩张,目前正在运行的碳排放交易体系有21个,覆盖的碳排放约占全球排放总量的10%。截至2019年末,碳市场累计筹资逾780亿美元,资金用途主要用于支持能效提升、低碳交通、弱势群体等。发达国家碳市场在运行过程中,金融机构参与日益广泛,交易所作用不断增大,交易的金融工具品种日益丰富。目前,全球碳金融市场每年交易规模超过600亿美元。其中,起步最早、市场交易最活跃的品种是碳期货,年交易额占1/3。”
国内碳交易方面,2011年10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关于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在广东、湖北两省和北京、天津、上海、重庆、深圳五市开展碳排放权交易试点。2016年12月,福建启动碳交易市场,作为国内第8个碳交易试点。截至2019年末,京、津、沪、渝、粤、鄂、深7省市试点碳市场配额累计成交量3.56亿吨,金额超过73亿元。
2017年12月,发改委印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目标以发电行业为突破口率先启动全国碳排放交易体系,培育市场主体,完善市场监管。2021年1月1日首个履约周期正式启动。
2021年1月,生态环境部发布《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明确属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覆盖行业、年度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2.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排放单位列入温室气体重点排放单位名录。2021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金鹏辉称上海市牵头承担全国碳交易系统建设,目前各项工作正在紧张有序开展过程中,计划于2021年6月底前启动全国碳交易。
40、 碳定价
据高世楫和黄俊勇于2020年发表的《全球碳定价最新动态与对我国的启示》,碳定价是将二氧化碳排放的外部成本(变相成本,如热浪和干旱造成的农作物损失和医疗费用或洪水和海平面上升造成的财产损失)内部化的一种市场化手段。碳定价通过市场机制减少高碳产品的生产消费,实现减排目标。
根据世界银行《碳定价机制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2020》,碳定价是指对温室气体(GHG)排放进行明确定价的机制,包括碳税、碳排放交易市场体系(ETS)、碳信用机制和基于结果的气候金融(RBCF)。其中讨论最多的是碳排放交易市场体系和碳税(参见词条:能源税/碳税)。
碳价方面,当前全球已有61项碳定价机制正在实施或计划实施中,其中31项关于碳排放交易体系,30项关于碳税,共计涉及120亿吨二氧化碳,约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22% 。据央行研究《推动我国碳金融市场加快发展》,尽管全球碳价不断上涨,但仍低于实现《巴黎协定》目标所需的价格。截至2020年3月末,全球碳价近一半低于10美元/吨,仅不到5%的碳价与实现《巴黎协定》的目标一致(目标:到2020年达到40-80美元/吨二氧化碳当量,2030年达到50-100美元/吨二氧化碳当量)。从国际看,碳定价权被发达国家掌握,我国在碳定价和交易中处从属地位。欧元是现阶段碳交易计价结算的主要货币,我国碳市场仍处于产业链末端,话语权较小。
具体分国别来看:截至2021年3月9日,北京、上海、广东、深圳、天津、湖北、重庆和福建的最新碳交易成交均价分别为25元/吨、41.45元/吨、34.36元/吨、8.06元/吨、22元/吨、31.44元/吨、22元/吨和8.19元/吨。欧洲许多国家,如芬兰、波兰等于1990年就已经实施碳税,瑞典的碳税高达129.7美元/tCO2e;
具体内容详见华创证券研究所3月19日发布的报告《【华创宏观】一“碳”究竟——碳中和入门核心词典&迈开碳中和的脚步系列三》。
【“十四五”按图索骥系列】
“卡脖子”商品可能有哪些?——从5000多个贸易品讲起&“十四五”按图索骥系列一
战略性新兴产业七问七答——“十四五”按图索骥系列二
【2021“与通胀共舞”系列】
三视角看2021CPI趋势 通胀的太阳即将升起 通胀“加速上升期”的三条追踪线索【出口研判系列】
出口份额的提升是“永久”的吗?——出口研判系列一 出口韧性:两股力量在“掰腕子”——9月出口数据点评&出口研判系列二 三个问题理解出口和出口交货值的差异——出口研判系列三 三季报简评:出口好转,谁在收益?——出口研判系列四 疫情后出口的两张“皮”与三阶段——出口研判系列五 吃草莓要吃“尖”——中国出口再超预期下的思辨&出口研判系列六全观189类重点商品份额变化情况——基于2000个贸易品的分析&出口研判系列七
谁能打赢“出口份额”的“保卫战”?——出口研判系列八 【扩内需系列】 新基建一本通:建什么?建多少?谁出钱?谁受益?——扩内需系列一 特殊战疫时期,特别国债扛鼎?——扩内需系列二 扩内需系列三:基建投资的四个维度的跟踪 扩内需系列四:夜空中哪些星最亮?——4月经济数据点评 扩内需系列五:稳增长下,“旧改”的变与不变
扩内需系列六:今年的财政如何打算的
【疫世界资产观系列】
当前中资美元债投资ABC——疫世界资产观系列五美国货币基金抛售潮会带垮美票据市场吗?——疫世界资产观系列六黄金只待通胀发令枪——疫世界资产观系列七全球主要国家的银行业尾部风险有多大?——疫世界资产观系列八拨备覆盖率下调意味着什么?——疫世界资产观系列九
美联储会进行YCC吗?——疫世界资产观系列十【战“疫”系列】经济有近忧,金融无大险,冷春过后自然暖——基于疫情影响的三大评估与两大展望&战疫系列一股市异常波动与降息的六大看法——战疫系列二外资机构如何评估疫情的影响?——战疫系列三怎么看西贝之忧?——从四大行业的现金刚性支出看疫情的冲击&战疫系列四什么是复工的“马蹄钉”?——从口罩的估算讲起&战疫系列五经济影响再评估——战疫系列六还有多少人需要赶路?——战疫系列七对抗疫情要花多少钱?——基于财政视角&战疫系列八战“疫”政策三阶段梳理及复工跟踪——战疫系列九复工的三个概念辨析——战疫系列十
战“疫”费钱,财政的出路在哪里?——战疫系列十一经济政策从“暂停”进入“小跑追赶”——疫情防控和经济工作部署会议点评&战疫系列十二
掉进黑天鹅湖的CPI——战疫系列十三地产如何带着镣铐跳舞?——战疫系列十四美国疫情的不同声音——战疫系列十五“人”是最重要的——“稳就业”的四点看法&战疫系列十六
【数论经济系列】
M1拆分框架:一个连接经济与市场的核心指标--数论经济系列一
贸易战下的中美CPI:短长期和分项影响全拆解--数论经济系列二
于细微处见知著:五大视角全面回顾中美贸易摩擦--数论经济系列六
美国经济全景--“双时钟”视角兼论美国经济领先指数构建&数论经济系列七
降息概率何时还会再背离?--详解FedWatch和WIRP计算方法&数论经济系列八
越来越近的欧元反弹——再论欧美经济不一样的“差”&数论经济系列十
【大类资产配置框架系列】
从三因素框架看美债利率--大类资产配置系列一
长缨缚苍龙--中资美元债年度报告和大类资产配置系列二
2019年外资行一致预期是什么?--大类资产配置框架系列之三
3万亿外资青睐何处--大类资产配置系列之四
【思想汇系列】
宏观调控从大写意到工笔画--第四期&2018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解读--第四期
【思想碎片系列】
券商股东面临大洗牌?--系列八
【中美贸易摩擦系列】
协议签署后的后续安排有哪些?贸易摩擦缓和十问十答【汇率一本通系列】
【高频观察·每周经济观察】
中日韩美德加入的区域贸易协议比较——每周经济观察1期近期内外资产变动的两个核心——每周经济观察2期
国内疫情现状及对经济影响评估--每周经济观察第3期
再融资债变化的十个细节--每周经济观察第4期
经营活动预期在陡降--每周经济观察第5期
城市分化、纠偏不够、出口仍强--每周经济观察第6期
【高频观察·全球央行双周志】
全球不确定性提高后,各国经济会何去何从?--全球央行双周志第20期
国际机构如何评估全球经济增长?--第19期
全球迎来人口老龄化挑战--第18期
2019年央行对风险事件和财政政策如何评估?--第17期
2019年美欧日货币政策怎么走?影响如何?--第16期
金融危机的反思:我们离下一轮危机还有多远?--第15期
【高频观察·中国信贷官调查】
银行投贷节奏前倾,资产荒预期浓厚--2019年1季度“资产荒”从总量走向结构--2019年2季度
“资产荒”边际缓解,四季度信贷向好--2019年4季度
信贷投放维持积极,银行逆周期发力迎挑战--2020年2季度
开年开门红,新年新结构--2021年1季度
本资料来自华创证券研究所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若对报告的摘编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须注意的是,本资料仅代表报告发布当日的判断,相关的分析意见及推测可能会根据华创证券研究所后续发布的研究报告在不发出通知的情形下做出更改。华创证券的其他业务部门或附属机构可能独立做出与本资料的意见或建议不一致的投资决策。本资料所指的证券或金融工具的价格、价值及收入可涨可跌,以往的表现不应作为日后表现的显示及担保。本资料仅供订阅人参考之用,不是或不应被视为出售、购买或认购证券或其它金融工具的要约或要约邀请。订阅人不应单纯依靠本资料的信息而取代自身的独立判断,应自主作出投资决策并自行承担投资风险。华创证券不对使用本资料涉及的信息所产生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或与此有关的其他损失承担任何责任。
本资料所载的证券市场研究信息通常基于特定的假设条件,提供中长期的价值判断,或者依据“相对指数表现”给出投资建议,并不涉及对具体证券或金融工具在具体价位、具体时点、具体市场表现的判断,因此不能够等同于带有针对性的、指导具体投资的操作意见。普通个人投资者如需使用本资料,须寻求专业投资顾问的指导及相关的后续解读服务。若因不当使用相关信息而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华创证券对此不承担任何形式的责任。
未经华创证券事先书面授权,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修改、发送或者复制本资料的内容。华创证券未曾对任何网络、平面媒体做出过允许转载的日常授权。除经华创证券认可的媒体约稿等情况外,其他一切转载行为均属违法。如因侵权行为给华创证券造成任何直接或间接的损失,华创证券保留追究相关法律责任的权利。
订阅人若有任何疑问,或欲获得完整报告内容,敬请联系华创证券的机构销售部门,或者发送邮件至jiedu@hcyjs.com。